一袋彈珠.jpg

書名:一袋彈珠

作者:喬瑟夫.喬佛(Joseph Joffo)

譯者:范兆延

出版社:木馬文化

上市日期:2018年5月

閱讀管道:試讀活動

 

感謝木馬文化給予試讀機會

 

 

「我覺得自己就像隱形人,可以隨處暢行無阻;戰事把我們變成無人聞問的小精靈,可以隨心所欲的來去。」

 

  第二次世界大戰,在許多人的心中是一道難以抹滅的傷口,死了多少人呢?先別說死戰砲火下、壕溝裡的士兵,對猶太民族,尤其是居住在歐洲的猶太人來說,那更是噩夢般的往事,針對他們的種族大屠殺。

  所有人提起這件事,都難掩悲憤與傷感,希特勒、納粹黨是炸藥的導火線名詞,而生在二十世紀末的我,透過課本、歷史資料、照片與文字,知道當年的戰事,《安妮的日記》是代表性的文學作品,而《一袋彈珠》更記錄下一位十歲猶太小男孩眼中,一九四一年的世界。

 

  喬瑟夫.喬佛是位居住在法國巴黎的十歲男孩,他與哥哥莫里斯每日開懷地上學打鬧玩耍,巴黎的街頭是他們遊戲的天堂、父親與兄長所經營的理髮店香氣是成長的回憶線,他們享受著童年,也理當擁有童年,但這一切的正常美好生活就在德軍攻佔法國後隨即破滅。

  當時的歐洲處在戰爭時間點,前線打得炮火連天,但城市與鄉村的百姓仍要討生活,孩子也該上學,德軍的到來讓猶太人各各寒毛直豎,一步步入侵平穩的生活。燦金的六芒星別在衣領,標顯出自己與周遭同學的不同。

  「猶太人是什麼?」這是喬瑟夫發自內心的疑問,同學用一袋彈珠跟他交換衣領上的星星-德軍貼上的標籤,而他與哥哥、父母也因猶太人的身分展開各奔東西的生活。

 

「我看見自己的背包放在床上。我有好一陣子沒想起它了,但它始終都在,好像看著它我就已經離開尼斯走在路上,一路毫不間斷直奔我看不見的目的地。」

  

  搭地鐵轉車,前往達克斯,再到阿熱特莫的村莊……

  明早前往戈爾夫瑞昂,到一個新收穫的營地報到……

  走田野到坎城去,搭火車到蒙呂松……

  喬瑟夫與相差兩歲的哥哥莫里斯作伴,聽著一個又一個陌生的地名,他們在城市與城市間輾轉,只能用盡全力奔走,他們很難停下腳步,在德軍還沒放棄之前,只能不斷流離,尋求一線生機。

  為此,十歲的孩子不再是孩子,否認猶太人的身分、對陌生的大人永遠要留一份心思與戒心、關心外界的變化、戰事的轉變。吊著一顆心,努力的生存下去,與家人時而相逢時而別離,每次分開都要有「可能無法再見面」的心理準備。

  一九四一年到巴黎解放的一九四四年,喬瑟夫長高了、身體變壯了,他長大了,巴黎也解放,猶太人自由了,但他的父親不會再出現了。

 

  昨晚,我才寫完西洋文藝的報告,其中一題是要我們觀看希特勒最激勵人心的演講與《意志的勝利》一片,闡述法西斯美學為何。我手撐沉重的大腦,半夜三點熬夜寫功課,看著螢幕希特勒大聲疾呼,下方德國百姓癡迷的面孔,孩子的笑容。我腦海閃過此人極有魅力,才引得大眾瘋狂。

  但我想起安妮,想起猶太孩子,想起走往毒氣室數以百計的猶太人,而今日閱讀了《一袋彈珠》,看到更多,看見孩子不知為何此身份而招來殺生之禍,尚未釐清之時,父親的巴掌、凝重地叮嚀,否認、只能否認到底,嘶吼:我不是猶太人。

  

  喬瑟夫很幸運,火車剛好載滿一定人數開往集中營、神父力挺擔保他與莫里斯擁有受洗的證明、醫生被德軍委託查看兩兄弟是否有割禮時,卻說是其餘手術……他的父親安排好逃離路線、一路上萍水相逢的好人伸出援手,讓喬瑟夫撐到戰事結束,活了下來,並給我們說了這往事。

 

「我都以為自己在這場戰事中毫髮無傷,但也許我錯了。他們沒有取有我的性命,卻造成更可怕的後果。他們偷走了我的童年,扼殺了我心中原本有機會成為的那個男孩。」   -喬瑟夫.喬佛

 

  《一袋彈珠》描述出一九四一年,明明是戰事的末端,卻依舊動盪不安的時代,小喬瑟夫在流離中成長生存的記憶,雖然刻苦,但兄弟倆湊在一塊也會蹦生出些令人會心一笑的小插曲,在戰事年代中賺錢,幻想買下一棟房子可以度假,如此單純可愛的念頭,把鏡頭拉遠,德軍在不遠處大肆獵捕猶太人,呈現劇烈的反差衝擊。(我真的差點緩不過來)

  長大後的喬瑟夫在一九七三年寫下此書,在後記他提到,自己有了三個孩子,看著入睡的兒子心中只期望:但願他永遠都不必經歷我當年體驗過的痛苦與恐懼時光。

  我也希望不要體會,希望所有人都不必體會這種時光。

 

        107/5/4 PM9:48

 

天陽的碎碎念:

其實每次看完二戰相關資料與故事我都會特別難過.....(低沉中)

但這是事實,我必須要知,歷史是拿來當借鏡,避免再次發生

不過更慘的是,歷史也照射出另一件事:人類永遠不會取得教訓

 

延伸閱讀:

只要群星依然閃耀 試讀活動 讀後碎碎念

 

【書籍簡介】
「真正勇敢的人,是放下自尊,為了生命逃走!」
10歲男孩冒險真實經歷,出版近半世紀
感動全球2000萬讀者

1941年,我還是個成天打彈珠,把口袋裡的彈珠看得比什麼都重要的10歲男孩。
也是那一年冬天,我什麼事都沒做,卻擁有了第一枚別在胸前釦眼上的星星「獎章」,成為班上最受注目的人。後來,甚至還有同學用一袋珍藏的彈珠換走我的獎章——那可是一整袋的彈珠啊!
只是沒想到,一天晚上,爸爸竟然要我和哥哥趁著半夜離家,離開我最熟悉的巴黎,而且千萬記得,別讓任何人知道我們是誰;唯一的目標,就是想辦法活下去……

法國作家喬瑟夫.喬佛在走過大半個世紀的人生,始終被問及的,仍是他以十歲那年的逃離經驗所寫成的暢銷作品《一袋彈珠》。
一個10歲男孩會擁有什麼樣的生活?這對我們來說不難想像。然而在那個動亂的年代,喬佛卻和哥哥一起被推出家門,就像兩顆彈珠一樣被父親丟進黑暗中,不是抛棄,是為了活命!
而他們這對兄弟,必須像彈珠一樣滾動,不能停下來,因為捕捉他們的人一直緊跟在後。這場你追我藏的追捕行動,在10歲喬佛的童稚眼光中,如同一場與大人的遊戲,在他幽默的描述中,我們不僅感受到無盡的傷痛與不忍,也看到屬於人性中最難能可貴的崇高情操。


【作者介紹】
喬瑟夫.喬佛(Joseph Joffo,1931-) 
1931年出生於巴黎18區的猶太家庭。10歲時,二次大戰期間,一家人逃離巴黎,分散各地,各自求生存。直到戰爭結束,全家才返家團聚。
1973年,喬佛第一次將這段年少的逃難經歷寫成《一袋彈珠》(暫譯)出版,獲得很大的迴響。至今已近半世紀,這部作品除了純文字書出版,在全球20個國家創下2000萬冊的銷售佳績,並以繪本、圖文書等形式出版,擄獲各年齡層讀者。它甚至兩度改編搬上大銀幕,感動全球觀影人

arrow
arrow

    天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