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乩童警探-雙重謀殺
作者:張國立
出版社:鏡文學
上日日期:2020年9月
閱讀管道:試讀活動
感謝鏡文學的試讀機會!
法醫老丙在解剖室享用不知是早餐午餐還是晚餐的漢堡,拿著解剖刀挑開漢堡觀察內餡有無自己喜愛的食材。假日的周六還要來到工作崗位處理屍體,老丙開始觀察這不幸喪生的男人,一刀斃命刺進胸膛可以看出兇手的狠勁。但所有人都不知道,這具屍體只是開端、是連續殺人命案的開端;也是十年前未結束、瞞下的過往緣由……
赫赫有名的乩童警探羅蟄因命案膠著而調入專案小組中,羅蟄十七歲以前的人生與神明緊密綁在一起,作為乩身傳達天意,在深受鄉里長輩父母疼愛時卻忽略弟弟羅雨,失和的兩兄弟闊別多年重逢,竟是大打出手作為彼此交流的方式?
活人放不下死的,死的又何嘗放得下活的。
第一具屍體的六天後送來第二具殺害手法相同的屍體,令人驚恐的是──第二具屍體上的凶器,鑑定出第一具屍體的指紋?!
難不成是死者復甦,死後仍有極大冤屈換取返回陽世的通行券,得以報仇?還是背後有人精心策畫這連續殺人手法,用相同的方式──尖銳的菜刀一刀斃命、而刀上留有的是前一具屍體的指紋──間隔越來越短的時間,來向警察的公權力挑釁?
兇手究竟是誰?他為何這麼做?警方要怎麼從越來越急迫的時間、越來越多具屍體中尋找蛛絲馬跡,發現把所有人串連起來的關鍵?
人現在長什麼模樣是因為過去怎麼折騰自己,線索絕對在過去。
十年前失蹤的男孩方平、沉默清秀、尊敬神明的青年周賜福,這兩人是同一人嗎?而且是連續殺人案的兇手嗎?羅蟄和長官齊富你一言我一句的、在線索逐漸浮上檯面並統整資訊,利用模擬兇手還原其的犯罪動機。
少年恨誰?為何而恨?他在意什麼?他正在苦苦尋找什麼?
《乩童警探》是三部曲系列作,目前出版到第二集<雙重謀殺>,很可惜我的第一集<偏心的死刑犯>還在館藏調閱中無法一睹,但這不妨礙我理解劇情與感受故事魅力。
書名雖為「乩童警探」,但並沒有過多琢磨在乩童的能力替破案帶來的幫助,反而很常成為調侃的身分過往。而也因為乩童,讓羅蟄去思索身與死的邊界,像是「所以人存在的意義,從最初到最後,無非是張名牌?」並帶出自身過往的回憶和現在面對羅雨的彆扭相處。
角色對話詼諧幽默,有時天外飛來一筆的逗趣用詞讓人會心一笑,且故事的地景十分立體,很生活化,可以感覺到就是在台灣。除了上述對生與死的思索,也提到年輕人的未來與社會上的陰暗面,包含每年幾百位的失蹤兒童,在無人陪伴的處境下,踏上歧路或不歸路。
故事埋藏的另一主軸是性別認同,藉由兇手方平的行動與羅蟄的模擬兇手過程,看見社會中大人有意無意的調侃、嘲諷與玩笑,對小孩子的身心帶來的衝擊是無可估計的。老實說第一部的前幾頁描述真讓我感到噁心,這也成為故事中看似淺卻深幽的線索。
《乩童警探:雙重謀殺》是《乩童警探》系列的第二集,這讓我很好奇第一集中羅蟄是怎麼成為大名鼎鼎的「乩童警探」,也很期待第三集要如何收尾這系列作。我很喜歡張國立的小說,《炒飯狙擊手》中流暢又快速的切轉與狙擊令我目不轉睛;而在《雙重謀殺》中,對話比例很高,讓人看出台灣的環境氛圍且可以和現實接軌的感受描述。
第二集中的副標在故事中也有其意義,等待好奇的人去發現,讓我們期待羅蟄仍否與弟弟羅雨互相了解彼此錯過的時光,好想第三集的案件是什麼,期待案件內容是犯罪小說的一大看點啊~
「每一件事物都有裂縫,陽光才能照射進去。」 -加拿大詩人柯翰
2020/10/24 AM1:57
天陽的碎碎念:
雖然這本的試掘流暢感沒有《炒飯狙擊手》那本一樣強(我超愛這本的),但也很好看,點出許多台灣社會的問題。
而且書封與分章頁的設計很有巧思,符紙上面的圖騰是警鴿,代表羅蟄乩童與警察的雙重身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