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這不是社會新聞
作者:菲利普.貝松 Philippe Besson
出版社:寶瓶文化
上市日期:2024年3月
閱讀管道:試讀活動
社會新聞的頭條總是令人悲傷、恐懼與渴望不要發生的。但有些事就是在現實中發生,你無法逃避、閃躲它。當案件的受害家屬站出來說自己的故事時,「這不是社會新聞」就成為血淋淋的警世預言。
全書是以第一人稱視角撰寫,敘述者是一位十九歲的少年,他某天接到在家鄉的妹妹蕾雅久違電話,電話另一端沉默許久的女孩緩緩說出自己親眼目睹一場命案,在家中。受害者是母親,而加害者是父親。
從這一刻開始,十九歲的少年與十三歲的女孩,這一對兄妹的人生道路產生巨變,成為沒有人想經歷的可怕模樣。
一件命案發生在自己親近的家人身上誰都不樂見,更何況是雙親一方殺了另一方、甚至動手後還逃逸。少年一方面陪在妹妹身邊、一方面又要處理接踵而來的大小事──包含命案的偵查、房子被封鎖、母親喪禮的事宜──最殘酷的是,他們該怎麼面對父親。
殺害自己最愛的母親、身上血緣的另一半的給予者的,父親。
老實說這本看完的心情不會好到哪,太殘酷、太血淋淋,至親的離世在當事人眼中是世界停擺的瞬間,但外界的時間依舊無情的繼續前進,沒有人會願意停下來等你。
這種從家暴演變成殺害事件的新聞,在世界各地不停上演,家醜不得外揚、忍耐一下就好了……然後呢?忍著忍著人就死了。
案件相關人員每一位都想走出、繼續活下去,唯獨目睹一切的妹妹患上心理疾病、沒有第一時間目睹的哥哥則開始痛苦且自我放逐。
《這不是社會新聞》一書受真實事件啟發,這代表現實世界的確有孩子面臨這樣的痛苦……人在一起互相折磨彼此的時間大於互相帶給快樂的時間,所以人類還是不婚不生,自然走向滅絕比較好吧。
「就算生在這個年代,我們仍然可以永遠有快樂。我說的是快樂,而不是幸福。」
2024/3/26
【作品介紹】
「爸爸剛剛殺了媽媽。」
我們沒有學過如何面對這樣的災難。
然而,它卻降臨在我們身上。
這不是社會新聞,也不止是虛構小說。
★ 真實故事啟發、引人深思的家暴目睹兒小說 ★
▍我們討論的不應該只限於婚姻糾紛導致的悲劇,
▍而是持續的暴力和恐懼造成的結果。
★ 法國跨足文學、影視重要作家,本書已售出巴西、韓國、義大利、墨西哥等多國版權。
★「殘酷、令人心碎。」──ELL雜誌
★「震憾人心、苦澀、難以忘懷。」──Lire雜誌
★「每個在他稱之為『社會事件』的『地方新聞』中的細節都是如此真實。」──快訊週刊(L’Express)
★「這部取自真實事件的『虛構』小說比真實的故事更有力量,只有菲利普.貝松冷靜自持的文筆才能寫出這樣的作品。這本書是作家的巔峰之作,他深入探究了人的心靈與靈魂,述說這些隱形受害者在事件發生後的艱難生活。」──普羅旺斯報(La Provence)
★「菲利普.貝松關注了人性的脆弱,給予筆下人物真摯的關懷,直至寬恕與否的問題。一如既往,他以敏銳感受搭配樸實而流暢的筆觸,傳達了無法彌補的事實。」──法國西部報(Ouest France)
★「一部感人至深的作品,用『無法言說』的事實述說了謀殺案中附帶受害者的故事。」──自由南方報( Midi Libre)
「爸爸剛剛殺了媽媽。」十三歲的妹妹蕾雅撥來電話,自此揭開兄妹兩人不見盡頭的創傷之路。
他隔絕自己的情緒,搭上返家列車,報警、單獨前往認屍、陪伴目睹事情發生而遭受極大創傷的妹妹。他作為原告參與審判,法庭上,除了死去的媽媽,全家人都在──妹妹是證人,被告席上坐著逃亡後被捕的爸爸。一旁是辯護律師正恬不知恥地辨稱父親的行為是「一時衝動」……
這起突發事件帶來難以彌補的巨大創傷,也引發一連串的傷慟、自責、懊悔與追問:面對家暴,我們是什麼都沒看到,還是什麼都不去看?我們是沒有自覺,還是試圖和自己的良知妥協?當良知發出警告時,我們是不是找了藉口安慰自己?妹妹又需要多少時間才能克服創傷,從深淵裡爬出來?這僅僅是時間的問題嗎?
本書受真實事件啟發,從十九歲少年的視角出發,講述家暴慘案裡,受害者不止受暴者自身,也包含目睹一切發生的孩童。目睹兒是無辜的間接受害者,他們陷入崩潰與矛盾。最初的震驚過後,這些破碎的孩子們仍將繼續與悲傷、憤怒、內疚和創傷搏鬥,努力重建破碎的生活。
===================
【作者簡介】
菲利普.貝松 Philippe Besson
作家、編劇、劇作家。已出版二十多本小說,目前已被翻譯成二十國語言,並有多部作品改編成電影、戲劇並獲獎。2015年獲頒法國藝術與文學騎士勳章。
貝松曾任律師與社會法教師,直至2001年出版處女作《由於男人都不在了》(En l'absence des hommes)即獲羅布萊斯獎(Prix Emmanuel-Roblès)。他在一次訪談時曾說,寫作這件事讓他最感興趣的是為讀者豎立一面鏡子,讓人們在故事中認出自己。
貝松的寫作風格樸實細緻,年少時期深受莒哈絲啟蒙,作品還包括曾被知名導演夏侯(Patrice Chéreau)改編為電影的《他哥哥》(Son frère,入圍費米娜文學獎短名單,改編電影《死亡詩篇》獲得2003年柏林影展最佳導演銀熊獎),以及《淡季》(L'Arrière-Saison,獲RTL-Lire大獎)、《義大利男孩》(Un garçon d’Italie,入圍龔古爾文學獎和美第奇文學獎短名單)和《大西洋之家》(La Maison atlantique)。
2017年,貝松又以《在謊言裡相愛》(Arrête avec tes mensonges)得到法國新聞通訊社文學獎(Prix Maison de la Presse)、法國《心理學》雜誌感悟小說獎,本書英文版由美國知名演員摩莉.倫華親自翻譯。2022年出版的《巴黎-布里安松》(Paris-Briançon)亦獲得極大的迴響。
《這不是社會新聞》為貝松在2023年推出的最新作品,獲得尼斯-天使灣文學獎(Prix Nice-Baie des Anges)。
【譯者簡介】
許雅雯
中文系畢業,華語教學碩士。於海內外各地教學十多年後,決定投入文學翻譯。2024年以譯作《如刀的書寫》(啟明)獲「台灣法語譯者協會-法國巴黎銀行翻譯獎」首獎。
自2015年起迄今已累積三十多本譯作,包括小說、非文學書籍與繪本。除了文學翻譯外,亦為多家博物館翻譯語音導覽。
譯作賜教:anaisxu@gmail.com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