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關掉螢幕,拯救青春期大腦
作者:尼可拉斯.卡爾達拉斯
出版社:木馬文化
上市日期:2019年8月
閱讀管道:國資圖
電腦,在我小學二年級時出現在家中,不知道爸爸與媽媽達成什麼協議,就這樣突然出現的電腦對年幼的我和弟妹來說,只是個好玩的東西。可以玩簡單的小遊戲,最常拿來當光碟撥放器看動畫(那時沒有版權觀念,所以……別問我光碟從哪來的)。
小學三四年級,大家會用老師的電腦養小番薯,下課十分鐘可以輪到的人數不多,比起電腦我更愛書,所以沒有跟著去排隊;五六年級即時通出現了,家裡的電腦也終於接上網路,可以上到論壇、平台,我已經國中十三歲,但我的妹妹才小學一年級。
從此,我們的生活離不開電腦螢幕,緊接著是手機與平板螢幕,搶著攻佔你的注意力。
本書《關掉螢幕,拯救青春期的大腦》從作者的專業領域──成癮說起,網路成癮是近二十年來新型態的誕生物。畢竟我幼年時連網路是什麼都不知道,但現在我們走到哪都可以連上wifi,甚至在深山中都可以做到。這跟小時候的我說鐵定聽不懂,隨身帶一本書還比帶一支小手機好用。
作者尼可拉斯.卡爾達拉斯是國際權威的成癮專家,他大約在二十年前的度假中發現,孩子成迷於螢幕中的世界,而忽略走出戶外就有大片美好景色(雖然我蠻想吐槽這在台灣是沒有啦)。那稚嫩的臉龐待在暗處,被螢幕的反光照亮,這是螢光小孩,也是我們這一代的寫照。
「真正的空間太大了,真正的時間過得太慢了,比不上小孩在看影片或打電玩得到的興奮感。」
從螢幕成癮的過程,到電玩、社交軟體對青少年學生的影響,甚至研究顯示過度曝光在螢幕之中,會影響孩童發育尚未成熟的大腦。因為電玩與社交軟體可以「及時」的滿足當下的需求與渴望,「簡單來說,進行活化多巴胺的行為會提高多巴胺的濃度,於是酬賞路徑受到活化,等同於督促行為者重複剛才的行為,以再次感受到愉快的多巴胺酬賞。」﹙1﹚
「問題在於,打電玩提高腦內多巴胺的濃度與性愛相當,電玩對年輕心靈產生高風險,因為電玩綁架了他們的思想,讓他們無法說不。」頻繁且快速密集的刺激分泌多巴胺,讓原本人類漫長歲月演化出的生理機制來不及在這科技時代做改變,反而成為一個最大的致命傷害。
除了討論螢幕成癮的由來與虛擬世界對青少年的影響,還有對於螢幕進入校園的狀況最出反思。電子黑板、每一個小孩都有的平板、每一個學生都有一台筆記型電腦,這樣對教學真的有更大的幫助嗎?還是大企業想藉此賺錢的手段?而最諷刺的是,最了解科技產品、站在科技業最前線的矽谷執行長與工程師們,都將自家小孩送去不用科技產品的華德福學校,讓小孩在最接近大自然的環境中、運用自己的身體與手去創造與感受學習。
如同這些工程師設計數位產品的目的與所說的話,「數位產品的設計就是要持續吸引你的注意,散發一種把人迷住的效果。那些產品看來好像在安撫小孩,讓他們忙個不停,但對年幼孩子並不好。」
在書中作者一直強調,這些科技螢幕產品並不是完全禁用──因為現在的世界誰離開電腦大概也無法工作寫報告交作業,而是有限度的、根據年齡層級的禁止,對幼童來說,電腦就是強力毒品,拼命吸引你的注意力與帶給你滿滿的快感,如今飆高的各式精神疾病可能有部分反映這現象,如注意力不足症、睡眠剝奪症與憂鬱症。
最少要等到孩子可以分辨與控制自己使用電腦的動機目的後,才可以讓他們逐步嘗試……(但我蠻想說就我觀察到的,來不及了)。
本書最後提出幾項解決方法,包含辨別數位糖果與數位蔬菜、藉由螢幕戒斷來逐步回復正常生活──就像以往針對毒品的勒戒方式,這些方法很好,但我不認為在台灣可以達成,我甚至可以想像滿滿的衝突與暴力的嘶吼發生在各角落,而意識到螢幕的危害大於保障的人們可能更少。
我現在有一台筆電、一台ipad,和一支智慧型手機,觀察自己的螢幕使用習慣,就必須從現在做起,不過更慘的是──我已經習慣用電腦寫作與閱讀了,畢竟對一位研究生來說,壞了電腦簡直是人生天崩地裂的大事。
但,還是要試試看吧。
﹙1﹚.一種物質或行為能活化多巴胺的程度,和其導致上癮的潛力高度相關。多巴胺這種令人感覺良好的神經傳導物質,正是成癮過程中的關鍵元素。當人的行動可以滿足需求或實現慾望,多巴胺就會釋放到伏隔核,這個位於大腦半球下方的一叢神經細胞與愉悅及酬賞有關,也被稱為腦部的快樂中樞。
2021/3/20 12:55
天陽的碎念:
作者一定想不到2020年後,全球教育界多需要螢幕產品的支援,才可以達成在家上課的理念。
我真的離不開電腦,寫報告、查資料、寫小說,追劇等大量使用,囊括工作課業休閒娛樂,真的是很可怕。
抓朋友出門玩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