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一位女士的畫像
作者:亨利.詹姆斯
出版社:鏡文學
上市日期:2024年9月
閱讀管道:試讀活動
接觸文字與小說久了,就會發現小說不同的語感,包含作者本身是使用哪種語言書寫、從小浸泡在何種文化體系內、閱讀哪些前輩作家的作品,這一點一滴都會累積,形塑那一位作者的書寫風格。
中文是我的母語,因此華文文學可以直覺般從文字、遣詞、書寫堆疊或畫面感的運用,判斷哪個時代、哪一類型作家。日本文學長期閱讀,雖會受到譯者翻譯習慣的影響,但看久了仍可略知一二。
而歐美翻譯小說,一直是我長期未著墨的領地。二十一世紀的都未熟悉,就別說二十世紀了——那個劇烈變動、一切事物快速更迭碰撞,產生出新火花,所有人期待變革與變化的時代。
我是在看到第三頁時感到不對勁的。
依照閱讀習慣,除非是「有目的」的培養文本敏銳度與特意朝向某一類型文學閱讀,否則一般情形我只是拿到、打開就看,很少注意作者是誰、他得過什麼豐功偉業——看作者是誰這件事能等到小說看完,再來看。
但到第三頁我察覺怪怪的。
這文字與畫面感、這如同椅子堆滿衣服的形容詞與敘述方式,絕對不會是這近一二十年的小說。在現今出版社狂喊夕陽產業的時間,培養一位寫一本又長又重小說的作家,可說是一大賭注,所以我打開搜尋引擎,查了作者。
啊——二十世紀的小說家、三度諾貝爾文學獎的提名人選,是被記錄在文學史上的化石、現代主義小說家亨利・詹姆斯。
嗯?他是誰????(忍不住笑出聲)不過知道是經典重新出版後,比較能放下娛樂性不足的感受,耐下心讀完。
午茶是英國文化的一部分,故事便從一對父子於花園享受午茶,討論自己的妻子、自己的母親從美國寄回的信開始。杜歇夫人的有個性與其脾氣,父子倆領教多年顯熟於心,但這次信件中的內容讓他們有些期待,討論從美國要來英國、未曾見面的親人。
來自海的另一端、接受美國文化長大的表妹伊莎貝爾・阿切爾是什麼樣的人呢?她的姨父丹尼爾和表哥拉爾夫很好奇。而這一討論便是一章,讓讀者在故事主人公未登場前,便對她周遭的人事物先有概念。
姨父丹尼爾經商成功、個性寡言沈默觀察他人,眼光敏銳;表哥拉爾夫溫柔風趣,但身體不好。
第二章終於登場的主人公伊莎貝爾,所有人都好奇這位美國女人,作者也運用大量篇幅與形容詞描述伊莎貝爾的思想、行為準則、其自我認識與待人接物的想法。字裡行間詳盡描寫女人的衣著、神態,她對學問的渴望、好奇心濃厚、想像力豐富、認為自己是獨立的女人,但會向姨父詢問,英國人究竟是什麼作風、想法與模樣。
從伊莎貝爾對古老建築的濃厚興趣,我可以免強推敲她喜歡舊事物,一種「那時的現代」對「舊時」文化的渴望與浪漫情懷。她與沃伯頓勳爵的姐妹對話也很趣味,認為激進派的勳爵是否有勇氣放棄其身份地位持有的財產,真的激進下去。
由此,伊莎貝爾的言詞很犀利,從第三人稱敘述中得知她上學一天便對學校規則抗議,之後拒絕去學校可以看出,她超有自己的想法。這樣的他從自己生長的文化體系(美國)來到英國,便會產生一點小衝突。
像姨母說「在有身份的人家,年輕姑娘不能單獨跟先生們坐到深夜」,因此伊莎貝爾有點不甘的道別相談甚歡的表哥與沃伯頓勳爵,學習到英國的作風。
本書試讀範圍自第一章到第九章,目前可得知伊莎貝爾的性格、想法、她周遭的人對其評價與觀感。第三人稱敘述視角讓讀者誤會角色對另一角色評價的可能性降至最低,來自美國的伊莎貝爾至今仍被他人覺得是「美國來的」,待在舊時英國上層階級,顯得異常鮮明。
很好奇在那時空背景,思想前衛的女孩,如何遊走於歐洲諸國、歷經各種人事物,找到屬於自己的道路。也想知道書名《一位女士的畫像》這命名由來,或許是故事最後,年邁的伊莎貝爾讓畫家繪下自己的容顏,成為某一領域、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也說不定。
2024/9/20 pm14:28
天陽的話:
二十世紀初的文學作品,應該很難讓現今二十一世紀的人耐下心閱讀了。形容詞、描述性詞彙過多,甚至能用堆砌來形容這文字使用方式。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