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跳舞的熊
作者:維特多.沙博爾夫斯基
出版社:衛城出版
上市日期:2018年10月
閱讀管道:圖書館
維特多.沙博爾夫斯基的報導文學作品在台灣有翻譯出版三本,分別是《跳舞的熊》、《獨裁者的廚師》和《克里姆林宮的餐桌》。後兩本我幾年前已經讀完了,非常喜歡他撰寫報導和其中的故事性,反而是他出版的第一本書,直到今年我才有機會入手讀完。
書名「跳舞的熊」是吉普賽人數百年來的一種傳統表演,他們會將幾個月大的小熊帶離母熊身邊、在熊最敏感的鼻子釘上鼻環後,一起吃一起睡一起工作一起度過每一天,並訓練小熊學會在聽到指令時,用兩隻後腳站起,起身表演娛樂觀眾。馴熊師彈奏音樂、熊擺出各種動作表演,這一數百年的傳統表演替馴熊師家族賺取錢財,得以吃飽穿暖、蓋房子供兒孫上學讀書。
但當保加利亞加入歐盟後,受到國際動物權益組織的影響,吉普賽人延續數百年的傳統迎來動保團體抗議和終結的一天。奧地利的動保組織「四掌基金會」在索非亞設立特別中心,逐步和馴熊師談判、簽訂合約,收容這些自出生起備受壓迫的熊,並教導熊「何謂自由」。
教導長期與人類生活、失去天性的熊找回「自由」是一件難事。收容的熊抵達「貝利察跳舞熊公園」後,會先由獸醫取下鼻環、健康檢查,才放入人造的自然環境中,開始逐步觀察熊的適應情形,並思考如何幫助熊尋回天性和冬眠本能。
這些「跳舞的熊」習慣人類的食物:麵包、酒精和糖,要重新幫助熊戒酒就是一大問題;大部分的熊有嚴重掉毛的情形,這是長期壓力的影響;更甚至熊的牙齒都在幼熊時期被打斷,導致他們無法咀嚼過於堅硬的食物……公園負責人費盡心思訓練熊的狩獵本能、冬眠本能,在這由通電鐵絲網圍起的公園內,熊可以做任何事──除了彼此自相殘殺。教育多年看見熊會冬眠、學會找出飼育員藏起的食物,但有一個問題動保團體都無法斬釘截鐵地保證。就是這些熊有時看見人類,還是會用後腿站起身跳舞……
自由使人疼痛,而且一直如此。
這一「跳舞的熊」的紀錄,經由作者沙博爾夫斯基的撰寫,成為一個隱喻和具體對「自由」這一概念的說明。將其與九零年代脫離蘇聯控制的東歐諸國放在一起比對,會發現兩者有很多相似點。面對自由,人們會本能渴望,但當一個從出生起就未曾知曉自由為何物的人,某一日得到「自由」,大多數會不知所措,甚至排斥與厭惡,反其道而行希望回到過往。
如同東歐諸國,失去共產主義下的集體農場、分發工作的過往(就如熊只要會跳舞就有麵包吃和酒喝),進入資本主義後,連鎖效應帶來的失業、人口流失壓垮人民,反而會希望有人(馴熊師)來幫忙減輕負擔。
本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講述「跳舞的熊」安置過程、動保團體的常識與努力、失去熊的馴熊師家族逐漸沒落;第二部分則將鏡頭轉往東歐諸國,如波蘭、愛沙尼亞、喬治亞等國家,這些失去共產主義在背後操控的人民,面對突然得來的自由與資本主義,表現出不適應、無所適從和懷念過往。
最特別的是,兩部分的章節是全然相同:愛、自由、談判、歷史、本能……使《跳舞的熊》這一報導文學作品成為一本設計巧妙、內容互相可對照的紀錄。
摘去共產主義的東歐諸國,不是沒有資源介入(動保團體),但這些幫助使人困惑、不解。
波蘭的偏遠小村庄搖身一變成為「哈比村」,村民打扮成托爾金筆下的奇幻故事角色,藉此吸引遊客前來觀光;史達林的故鄉仍有一群相信史達林是偉人、愛戴史達林的「維斯塔貞女」;愛沙尼亞國內,仍有一批不知自己是愛沙尼亞人還是俄羅斯人的人們,正卡在兩種國籍、文化間拉扯……這些內容完全可以和台灣的許多情形聯想在一起,擺脫曾經的威權統治陰影永遠不是簡單的一件事,就如那些在貝利察公園內的熊,仍會跳舞一樣。
本書《跳舞的熊》以吉普賽人的傳統和東歐諸國離開共產主義環境的情形互相對應,成為一個橋梁協助讀者能順暢吸收、理解的報導文學作品。其中許多內容得以參照台灣社會的現況,協助我們反思與判斷。
自由得來不易,但自由也會使人痛苦。當人真的得到自由時,其實也不是全然的自由(如熊在有通電鐵絲網的範圍內自由活動),而是彼此有所限制的自由,該如何面對這一份自由,與之相處,是人成長中學習的、判斷的、做出決定的課題。
2025/3/29 PM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