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催眠師手記
作者:高銘
出版社:寶瓶文化
上市日期:2022年12月
閱讀管道:試讀活動
催眠,一種以前會在電視上看過的節目話題。但透過念諮商的朋友接觸後其實也沒有如此玄妙與奇特,催眠談的是一種信任,你是否信任催眠師/主導者,讓自己的意識下潛,說出或表達出自己內心真正的所思所想。
我的強項是讓患者進入催眠並且進行催眠後的誘導,而我的搭檔則精於在患者清醒的時候問詢和推理分析。雖然有時候他的分析過於直覺化,以至於看起來甚至有些天馬行空,但我必須承認,那與其說是他的直覺,倒不如說是他對細節的敏銳及把握──這是我所望塵莫及的。
故事是我和搭檔兩人組合成立一家有催眠的心理診療所後,見識到各式各樣來訪的個案。
一位半夜聽見尖叫聲而驚醒的女人,她真正沒有說出口與隱瞞的事實是什麼、慌慌張張來拜訪的青年說自己的主人格消失了,現在在說話的自己是因主人格需求而誕生的第二人格,自己存在的意義消散,這是真是假?究竟又是怎麼回事……這樣一位又一位來訪的人們訴說著自己各式各樣的困擾,祈求透過催眠解決問題與找到原因。
多數噩夢足以秒殺所有恐怖片的編劇和導演。
整本書以短篇集方式呈現,每一篇就是一位個案上門尋求協助,經由「我」催眠後,再讓「搭檔」透過催眠時個案吐露的蛛絲馬跡,結合前後簡單的問話內容,推敲細節與真正的緣由。故事架構簡單且並不複雜,但每看完一篇都會有一種破解的快感,「我」和「搭檔」根本是黃金組合,這放在現實中諮商師和精神科醫生都不用吃飯了wwwww
多數的個案來訪都是因為長期的壓力或無法中斷的噩夢纏身,佛洛伊德的夢的解析在這本短篇小說集中得到滿滿的解釋權。夢境與催眠成為這些短篇故事中的必備元素,兩者相輔相成,一起成為找出個案真正心結的橋樑。
《催眠師手記》整體讀起來趣味十足,令人好奇想一篇篇看下去,但現實中催眠可沒有如此強大的力量啊,一切的前提都要建立在你遇到好的催眠師之上,否則這是一件很危險的事。
2022/12/5 PM10:33
天陽的話:
我嘗試過被催眠,是我念諮商的朋友因課堂需要的練習,進行過兩次。
沒有小說中描述得如此玄幻,只是聽從朋友的指引,慢慢的給予回應,甚至因為被催眠的我當時連開口都不想,所以還讓朋友要換個方式才能獲得我的反應(用手指表達)。其實催眠這件事超吃信任度,我相信我朋友不會害我,所以我願意被他催眠(結果一次成功朋友簡直不敢相信)。
不管怎麼說心理諮商與治療本身很吃治療者與個案的信任程度,牽扯到心理的都是如此。
「觀察這個世界用一隻眼睛足夠了,
另一隻則用來多看看自己。」
催眠師——潛意識的破案者。
每個人心裡都有案情,
催眠不是讓你沉睡,而是為了喚醒。
她連夜如驚悚片的惡夢,是因為害怕失去自己夢寐以求的東西:富足和父愛。
她熱愛黑色,恨不得把自己也變成黑色,是源自從小就不被認可,而跟著想抹除自己的存在……
書中催眠師「我」與心理師搭檔完美合作,宛如福爾摩斯與華生般,以偵探推理的形式抽絲剝繭,探尋埋藏個案潛意識深處的祕密──有人受困受傷的童年,有人因追求完美而近乎入魔。困住靈魂的表象百百種,然而脆弱、瘋魔的人性背後,無非來自創傷、逃避與度的自我壓抑、忽視自我需求。
作家,七○年代生於北京,喜歡問為什麼,但不是哲學家;他喜歡探究心理,但不是心理學家;他喜歡追問世界本源,但不是歷史學家;他喜歡動物,但從不去動物園;他是個探險家,但不怎麼旅遊;他寫過暢銷書《天才在左,瘋子在右》。他喜歡白色和金屬金、銀色;他喜歡用「貪婪」形容自己;他喜歡自己制定規則;他堅信自己能拯救世界,他誰也不是,但他誰都是。